「百善孝為先」,孝道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美德,是儒家家庭倫理的關鍵,也是不同信仰的華人間唯一的共通特點。

孝經白話註釋             
(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李宗玉)

開宗明義章第一
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汝知之乎?」 
【白話】孔子在居處閒坐,曾子也陪侍在旁。孔子說:「以往的君王有一種極至之德行,重要之道理,使天下順服,人民運用此道也都能夠和氣相處,從上到下不會相互的怨憎,是什麼道理你懂嗎?」

曾子避席,曰:「參不敏,何足以知之!」 
【白話】曾子離開座位說:「我不大聰敏,怎麼會知道呢?」
 
子曰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復坐,吾語汝。」
 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孝道,就是所有德行的根本,經由教化才會產生。你回座,我說給你聽。」
 
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」 

【白話】「一個人的身體、頭髮、皮膚,都是父母給的。不敢稍有毀傷,這就是孝的開始。」

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」 
【白話】「可以自立其身走在真理的道路,使名聲發揚於未來,彰顯父母教養,這便是孝道的完成。」

「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」 
【白話】「孝道,一開始是事奉雙親,中間的過程要事奉君王,最終還是要自立其身於天地。」

「大雅云:『無念爾祖,聿脩厥德。』」 
【白話】詩經大雅篇說:「要追念你祖先,要修持你自己,來繼續其德行。」

天子章第二 

子曰:「愛親者,不敢惡於人;敬親者,不敢慢於人。」 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對父母親愛的人,對人不會惡劣;對父母尊敬的人,對人不會怠慢。」。

「愛敬盡於事親,而德教加於百姓,刑于四海,蓋天子之孝也。」 
【白話】「把親愛恭敬的心,盡到自己父母的身上,道德教化普及到百姓身上,使全世界取法實行,這大概就是天子的孝道了。」

「《甫刑》云:『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』」 
【白話】書經甫刑篇說:「一個人若有值得慶賀的事(指天子有德),幾萬萬老百姓都仰賴他了。」

諸侯章第三 

「在上不驕,高而不危,制節謹度,滿而不溢。」 
【白話】「地位高者,若不驕傲自大,地位雖高也沒有危險。有制度的節約,謹慎度用,財富充滿也不會流失。」
 
「高而不危,所以長守貴也;滿而不溢,所以長守富也。」
 
【白話】「地位很高卻沒有危險,就長能保持他的爵位。財富充滿不流失,就長能保持他的富裕。」

「富貴不離其身,然後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,蓋諸侯之孝也。」 
【白話】「能長期不讓富貴離開身邊,才能保有社稷,並與其人民和樂相處,這大概是諸侯的孝道。」

「《詩》云: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」 
【白話】詩經小雅篇說:「要常常有戒慎敬畏的心情,就像踏在深淵邊上,怕有滅頂的危險,又像踏在薄冰上,怕掉下去。」

卿大夫章第四 

「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,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,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。」 
【白話】「不是以往君王制定的服飾就不穿;不是以往君王制定的語言,就不講;不是以往君王的德行,就不敢實行。」
 
「是故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。口無擇言,身無擇行,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。」 

【白話】「所以不合禮法的話就不講,不合道理的事就不做。口中沒有被指責的語言,身體沒有被指責的行為,言語行為充滿天下卻沒有說錯的話,也沒有人怨恨討厭他。」

「三者備矣,然後能守其宗廟,蓋卿、大夫之孝也。」 
【白話】「服飾、言語、行為、三者都能完備無缺,就可保有宗廟祭祀,這大概就是卿大夫的孝。」
 
「《詩》云:『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。』」 

【白話】詩經大雅篇說:「要早晚不懈怠,只服事一人(指天子)。」

士章第五 

「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,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。」 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事奉父親的心和事奉母親的心,那種愛是一樣的。事奉父親的心,和事奉長官的心,那種尊敬的心,是一樣的。」

「故母取其愛,而君取其敬,兼之者父也。」 
【白話】「所以對待母親方面,偏重在愛,對待長官方面,偏重在敬,對待父親則是愛敬並重。」
 
「故以孝事君,則忠。以敬事長,則順。」 

【白話】「所以能用事親之道,服事長官,便是忠。以恭敬的態度對待長者,便是順。」

「忠順不失,以事其上,然後能保其祿位,而守其祭祀,蓋士之孝也。」 
【白話】「對長官盡忠,對長者順服,用以事奉上位者,自然祿位可以保住,繼續祖先的祭祀,這就是士的孝道吧!」

「《詩》云:『夙興夜寐,無忝爾所生。』」 
【白話】詩經小雅篇說:「要早起晚睡,不羞辱於生你的父母。」

庶人章第六 

「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。」 
【白話】:「運用上天的道理,分辨土地的利益。」

「謹身節用,以養父母,此庶人之孝也。」 
【白話】「要謹慎行為,節省用度,以奉養父母,這便是平民百姓的孝道。」
 
「故自天子至於庶人,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,未之有也。」 

【白話】「所以從天子到平民,孝道是沒有終始的。如果有人說做不到的話,那是絕對沒有的事。」

三才章第七 

曾子曰:「甚哉,孝之大也!」子曰:「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」 
【白話】曾子說:「的確!孝道關係多大呀!」孔子說:「孝道的本源,是取法於天之經常,地之義理,化為人民之行為準則。」
 
「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,則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順天下,是以其教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。」

【白話】「天地之間的常理讓人民作為規範,以上天明顯的事物為法則,因循土地的利益,順乎自然來治理天下,所以教化不嚴肅而成功,政治不嚴厲而治理。」

「先王見教之,可以化民也。是故先之以博愛,而民莫遺其親;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;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;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;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。」
【白話】「過去的君王,見教育人民可以變化民風,所以他先廣泛地愛護人民,人民就不會遺棄其雙親;宣揚道德和仁義,人民就高興地力行;對人恭敬謙讓,民眾就不會發生爭端;誘導民眾接近禮儀和音樂,民眾就會和睦相處;宣示民眾什麼是好,什麼是壞,民眾就曉得什麼事不該做。」

「《詩》云:『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』」
【白話】詩經小雅篇說:「周朝有位顯赫的太師姓尹,民眾都仰望著他的言行。」

孝治章第八 

子曰:「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遺小國之臣,而況於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乎?故得萬國之懽心,以事其先王。」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往昔聖明的君王,用孝道治理天下,即使對於小國派來的使臣,都不敢遺忘失禮,何況自己直屬的大臣如公侯伯子男爵呢?所以萬國的諸侯對他欣然服從,願意事奉其先王。」

「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,而況於士民乎?故得百姓之懽心,以事其先君。」
【白話】「諸侯因此也不敢侮辱鰥夫和寡婦,何況對待一般的讀書人和平民呢?因此就能得到全國百姓的歡心,所以也事奉其先君。」

「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,而況於妻子乎?故得人之懽心,以事其親。」
【白話】「卿大夫對待女妾也不會失禮,何況自己的妻子呢?因此得到所有家人的歡心,以奉事其雙親。」

「夫然,故生則親安之,祭則鬼享之,是以天下和平,災害不生,禍亂不作。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。」
【白話】「如果這般,父母在生的時候,就可安心享受奉養,去世以後,也很歡欣的享用祭禮,如此天下就和平,各種災害也不會產生,災禍動亂也不會興起,所以明德聖王以孝治天下的成果就像這樣。」

「《詩》云:『有覺德行,四國順之。』」
【白話】詩經大雅篇說:「若有道德行為爲人察覺,那四方萬國的人,都會順服於他。」

聖治章第九

曾子曰:「敢問聖人之德,無以加於孝乎?」子曰:「天地之性,人為貴。人之行,莫大於孝。」

【白話】曾子問:「聖人之道德,沒有大過孝道的嗎?」孔子說:「天地之間的特性,以人性最為貴重。以人的行為來講,再沒有大過孝的德行了。」

「孝莫大於嚴父,嚴父莫大於配天,則周公其人也。」
【白話】「因此孝行之大,莫過於尊嚴其父,尊嚴其父,莫大於配天享受祭禮,做得到的,只有周公這個人啊。」

「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,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,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。夫聖人之德,又何以加於孝乎?」
【白話】從前周公創下在郊外祭祖又配天的祭禮,祭祀上帝於公開的廳堂,以其父文王配享,因此四海之內的諸侯,各帶官職來助祭,光宗耀祖,何大於此?這聖人的德行,又何能大過孝道呢?

「故親生之膝下,以養其父母日嚴。聖人因嚴以教敬,因親以教愛。聖人之教,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,其所因者本也。」
【白話】每個人都在雙親膝下玩耍長大,養育長大後父母也越有威嚴。聖人就因為這種威嚴可以教人民尊重,因為這種親愛可以教人民愛的道理。聖人的教育,不必嚴肅就會成功,聖人的政治,不嚴厲而得到治埋,所憑藉的就是人的本性。
 
「父子之道,天性也,君臣之義也。父母生之,續莫大焉;君親臨之,厚莫重焉。」

【白話】「父子的相處之道,是天性,就像君王與臣子之間的道義。父母生下孩子,延續後代的意義最大;父親對子女,像君王親臨,這種恩德厚重,莫甚於此。」

「故不愛其親,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;不敬其親,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。以順則逆,民無則焉,不在於善,而皆在於兇德;雖得之,君子不貴也。」
【白話】所以若不愛自己的父母,而去愛別人,那就叫違背道德;不尊敬自己父母而去尊敬別人,那就叫違背禮數。倒行逆施,人民將無法取法,不站在善良的一邊,反而站在凶德去做事情,雖然得到想要的,君子也不會以此為貴。

「君子則不然,言思可道,行思可樂,德義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觀,進退可度,以臨其民,是以其民畏而愛之,則而象之。故能成其德教,而行其政令。」
【白話】「君子卻不是那樣,他講話會思考是否使人稱道,他做事會思考是否使人快樂,德行和義理為人尊敬,所作所為令人效法,容貌和舉止端莊足以觀看,一進一退都是合乎節度,以此臨幸人民,自然人民敬畏又愛他,並以他為模範。這樣他就能完成其道德教化,推行其行政命令。」
 
「《詩》云:『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。』」

【白話】詩經曹風篇說:「君子以溫和之風薰習別人,其威儀卻沒有一點偏差。」

紀孝行章第十

子曰:「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,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親。」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有孝心的子女們事奉父母,平時家居就表達恭敬之心,在奉養的時候要表現出快樂的樣子,父母有病時,要表現出憂慮的神情,萬一父母去世辦喪事,就要表現出哀戚之情,祭祀的時候,要表現出莊嚴的形式,以上五項都做得完備了,才算是能服事雙親的人。」

「事親者,居上不驕,為下不亂,在醜不爭;居上而驕則亡,為下而亂則刑,在醜而爭則兵,三者不除,雖日用三牲之養,猶為不孝也。」
【白話】「侍奉雙親的人,居於上位也不驕傲,居於下位也不做亂,在群眾當中不和人爭鬥;居於上位驕傲則危亡,居於下位做亂則被判處刑罰,在群眾中與人鬥爭,難免引起戰禍,以上三者若不戒除,就算是每天用牛羊豬三牲來奉養父母,仍然算是不孝。」

五刑章第十一 

子曰:「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。」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五種刑法約有三千條條文,最大的罪,莫過於不孝。」
 
「要君者,無上;非聖人者,無法;非孝者,無親,此大亂之道也。」

【白話】「要脅君主的人,心中無上位者;譏笑毀謗聖人的,會藐視法律;譏笑毀謗孝行的人,心中無父無母,這樣就天下大亂了。」

廣要道章第十二 

子曰:「教民親愛,莫善於孝;教民禮順,莫善於悌;移風易俗,莫善於樂;安上治民,莫善於禮。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教人民相親相愛,沒有比教孝順再好的了;教民有禮和順,沒有比教友愛更好的了;要轉移風氣改變民俗,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;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,沒有比禮法更好的了。」

「禮者,敬而已矣。故敬其父則子悅,敬其兄則弟悅,敬其君則臣悅,敬一人而千萬人悅。所敬者寡,而悅者眾,此之謂要道也。」
【白話】「禮的本質,就只是一個尊敬。因此一個人能恭敬他人的父親,那他的兒女會很喜悅。恭敬他人的兄長,那他的弟弟會很喜悅,恭敬他人的長官,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會很喜悅的。只是恭敬一個人,而喜悅的人卻有千萬人。所恭敬的少,而喜悅的人卻很多,這就是重要的道理。」

廣至德章第十三 

子曰:「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家至而日見之也。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;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;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。」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君子教人民行孝,不是親自到家裏去教,也不是天天見面去教。教孝道,是讓人們懂得尊敬天下做父親的人。教兄友弟恭,是讓人們懂得尊敬天下為兄長的人。教做臣子的道理,是讓人們懂得尊敬天下做長官的人。」

「《詩》云:『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』非至德,其孰能順民如此,其大者乎?」
【白話】詩經大雅篇說:「君子的態度常是和平快樂,平易近人,就像民眾的父母一樣。」沒有崇高的道德,怎能順應民心到這種程度,他很偉大吧?

廣揚名章第十四 

子曰:「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;事兄悌,故順可移於長;居家理,故治可移於官。是以行成於內,而名立於後世矣。」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君子既然能孝親,就能轉移作忠於事君。他能敬兄愛護弟妹,就能和順地轉移到服事長輩長官。居家有條理,治事本領就能移作處理公務。所以說行為能成功於家庭之內,這樣名聲就能立於未來。」

諫諍章第十五 
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、恭敬、安親、揚名,則聞命矣!敢問: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子曰:「是何言與!是何言與!」

【白話】曾子說:「談到那些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教誨,我都聽懂了。大膽敢問老師:為人子女服從父母的命令,是不是算孝順呢?」孔子說:這是甚麼話呢?這是甚麼話呢?
 
「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,不失其天下;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,不失其國;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,不失其家;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;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」

【白話】古代天子若有七位諫諍的大臣,雖然做事沒道理,也不會失掉天下。諸侯若有五位諫諍的臣子,雖然做事沒道理,也不會失掉他的國。大夫如果有三個諫諍的部屬,雖然做事沒道理,也不會失掉他的家。為士的若有諫諍的朋友,那美好的名譽,不會離開他。為人父母,若有兒女可以指正他,那他就不會做錯事,陷於不義了。

「故當不義,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,臣不可以不爭於君。故當不義則爭之,從父之令,又焉得為孝乎?」
【白話】所以面對不應該的事,做子女的不可不向父母勸諫。做臣子的,不可不向長官勸諫。面對不應當作的事情,就要勸諫。為人子女,服從父母的命令,怎能算是孝呢?

感應章第十六 

子曰:「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長幼順,故上下治;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」
【白話】孔子:「過去的賢明君王事奉父親孝順,祭拜上天也會明白天理;事奉母親孝順,祭拜大地也會明察地理。長幼和順相處,故上下都得到治理。天地的道理都能明察,那神明就會彰顯護佑。

「故雖天子,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。宗廟致敬,不忘親也;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;宗廟致敬,鬼神著矣。」
【白話】所以就算貴為天子,還有比他更尊貴的,那就是天子的父親。還有比天子更先出生的,那就是他的兄長。所以宗廟祭祀的時候,不能忘記親族;平時也要修持其身,謹慎行為,恐怕祖先蒙羞。到宗廟向祖先致敬,祖先神靈也會顯現來享用祭祀。

「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光于四海,無所不通。」
【白話】孝悌做到了極至,就可以與神明相通,光照天下,萬事萬物皆通達。
 
「《詩》云:『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』」

【白話】詩經大雅篇說:「從西到東,從南到北,沒有人不心服的。」

事君章第十七 

子曰:「君子之事上也,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,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能相親也。」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君子事奉長官,在朝進見就想如何盡忠,退朝在野就想如何彌補長官過錯。長官有美好的善事,事前就讓他推動順利,長官有做錯的事,事後就設法補救,所以上下就能相親相愛了。」

「《詩》云:『心乎愛矣!遐不謂矣!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』」
【白話】詩經小雅篇說:「心裡愛他,為何不說呢?心中藏著這份愛,哪有一天會忘記呢!」

喪親章第十八

 子曰:「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、禮無容、言不文,服美不安、聞樂不樂、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」

【白話】孔子說:「孝順的人喪失了父母,會哭得聲嘶力竭沒聲音。也不像平時講究儀容。言詞無法那麼文雅,穿漂亮的衣服也不心安,聽到音樂不快樂,吃了美食也不覺得甘甜。這都是因為哀戚的真情流露。」

「三日而食,教民無以死傷生,毀不滅性,此聖人之政也;喪不過三年,示民有終也。」 
【白話】「父母去世三天後就要吃東西,教導人民不要因為死亡而傷害了生命,即使哭壞了身體,也不能失去人性,這就是聖人的政治。守喪不超過三年,宣示人民哀傷要有一個終了。

「為之棺埻衣衾而舉之;陳其簠簋而哀慼之;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;卜其宅兆而安措之;為之宗廟,以鬼享之;春秋祭祀,以時思之。」
【白話】「必須內棺外槨做好,衣服穿好,蓋好被褥,為他舉行典禮,靈堂陳設方圓器皿供獻祭品,表達哀戚,捶胸頓足哭泣,哀痛的送葬。用占卜來挑選墓穴,妥善地安葬,建立家廟宗祠,使父母靈魂享用祭祀,春秋祭祀,時時思念他們。」
 
「生事愛敬,死事哀慼,生民之本盡矣!死生之義備矣!孝子之事親終矣。」

【白話】父母在生要愛他尊敬他,父母去世要哀戚地辦後事。這樣人生的本分就算盡到了,養生送死的禮儀也完備了。孝子事親之道,也就完成了。